近年来涌现的党员干部的先进典型,如杨善洲、李林森等,都出身百姓、不忘百姓、服务百姓。他们没有“官架子”,不占群众的一点便宜,心永远贴在老百姓的脉搏上跳动,用自己与百姓的“零距离“,让群众信服,令人民称颂,党的形象和威信也因此刻在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。
人与大地接触的时候,可以从大地汲取能量,谓之接“地气”。对我们党来说,民生是大计,百姓无小事。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、解难题,首先要善接“地气”,多做人对人、面对面、手拉手、心连心的工作。可以说,只有“血肉联系”的密不可分,才有“民心长城”的牢不可破。
善接“地气“,方有底气。党员干部只有深入群众,做好群众工作,方能获取信心和力量,增强正确履行职责的“底气”。当今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,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,所遭遇的是;既要加快发展,又要保障公平;既要深化改革,又要保持稳定;既要鼓励竞争,又要整合利益。种种“两难。问题摆在面前躲不开、绕不过。在这种情况下,更需要党员干部善接“地气”。只有“两眼朝下”、“双脚着地”,才能凝聚和增强执政为民的底气。
不接“地气,必长“官气”。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官民隔离现象,令人担忧。一些地方政府,甚至是贫困地区的政府,把办公楼建得像豪华白宫,门禁森严,让人望而生畏不敢进;群众的呼声与建议要想反映到领导那里实在困难,因为中间隔着太多的部门与程序;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群众觉悟低、素质差,头脑狭隘、思想落后等,由此造成干部与群众在思想感情上有距离。有群众编出顺口溜描述干部,“五六十年代同吃同住,摸得到脚;七八十年代上广播,听得到声;九十年代坐小车,看得到烟;现在只能在电视上瞧得到影”。上述现象虽然发生在个别地方,却不可小视。
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说:“万物有所生,而独知守其根”。毛泽东同志曾把共产党人比做“种子”,把人民喻为“土地”。他说,只要我们把“种子”播在“土地”上,就会在人民中间“生根、开花”。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做好各项工作、推动事业发展中,一定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真诚倾听群众呼声、真实反映群众愿望、真情关心群众疾苦,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,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,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。要按照人民群众的利益、愿望和要求制定政策、推进工作,凡在实践中证明符合人民利益、愿望和要求的,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二不符合人民利益、愿望和要求的,就一定要及时纠正,并主动诚恳地向人民群众做自我批评。要从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感情距离入手,把党为民服务的宗旨化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,做些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工程,让群众看得见,摸得着。只有这样,才能采得“地气”,获取充分的营养,祛除“官气”,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戴。(摘自〈中国监察〉2011年第24期)